地铁3号线南延段厦大南门站 对137岁古榕树进行保护性避让
导语 地铁3号线南延段厦大南门站 对137岁古榕树进行保护性避让
古树名木,展现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承载人民群众对城市的美好记忆和深厚感情,是厦门“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的瑰宝,值得守护。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徐景明 林钦圣)一棵古榕树,今年两次得到厦门市民的关注。
第一次是今年6月,它倒伏在连日的降雨后,第二次是前日,它出现在网友“Amoy会飞的辉”的镜头中。
图中的它,仍在恢复期,没有枝叶繁茂。不过,“Amoy会飞的辉”的一段话,让不少人点赞:“厦大医院(注:厦大医学中心)门口的路段围挡地铁在施工,路中间的这棵榕树主杆原封不动地保留着……不去搬挪破坏,不得不说厦门在建设方面考虑全面。”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地铁建设者说,榕树是厦门的生态环境名片,建设中“为树让路”,是一项共识。
一棵古榕树,何以如此牵动着厦门人的心?有人说,古树名木是厦门人的“绿色生态福利”,换言之,这抹绿意蕴藏着这座文明城市的温度。
护绿
为避让古榕
地铁站“变形”
两次得到关注的古榕树,位于厦门地铁3号线南延段厦大南门站(靠近厦大医学中心)施工现场。今年树龄已137年的它,矗立在一处呈凹状的围挡中,树身缠满防止水分流失的“绑带”,三条主杈用三根柱子牢牢顶住。古榕树脚下是长宽数米见方的红褐色土地,与周遭的水泥沥青路面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厦门轨道集团设计管理部经理张竹清说,几年前,线路规划之初,这棵古榕树就备受关注:它挺拔修长、造型优美,需要三四名成年人手拉着手才能围住它。
“它已经在这里100多年了,当时市地铁办、轨道集团一致决定,地铁建设要为古榕树让路。”张竹清说。
之后,园林、建设、质安站等部门单位合力,围绕古榕树保护,对厦大南门站进行设计调整:压缩车站规模、优化车站附属围护结构,将不同功能的风亭分散布置。今年8月底,项目部正式进行施工围挡搭设,对古榕树进行了保护性避让。
这对该段工程的建设成本和工期都带来一定影响,尤其是交通疏解和管线迁改难度较大。不过,轨道集团3号线南延段工程副指挥长钟定峰说,这其中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他们是在传承、守护城市的“绿色文脉”。
这是一个“为树让路”的故事,同时,围绕这棵榕树,还有一个“全力救治”的故事。
今年6月,在绵延多日的阴雨天气后,地铁厦大南门站附近的这棵古榕突然倒伏,经过现场勘察,它患有“根腐病”。市绿化中心副主任洪跃龙介绍,市、区级绿化部门调集专家及时介入,积极抢救古榕树,两个月前,它已萌发新芽,恢复情况较好。
另外需要一提的是,同样是今年6月,在前埔社区倒伏的一棵307岁的“地标”榕树,目前也渡过了最难关。
爱绿
曾厝垵附近
“路中树”成一景
在开发建设中尽力保护古树名木,是厦门的城市基因。
20世纪90年代,厦门修建环岛路。位于曾厝垵附近的一棵大榕树得到妥善保护,成为“路中树”,并随着之后的旅游业兴起,成为一道独特景观。类似案例近些年并不少见,如吕岭路宝龙一城路段,一棵榕树让4车道“先散后聚”,令过往司机印象深刻。
前不久,湖里区金山街道五通社区下边社文物建筑张文裕宅进行平移,因一棵古榕树,原本直线平移的搬家路线改为“U”形,建筑物多走了40多米,还增加了一次“转体”。
“古树名木,展现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承载人民群众对城市的美好记忆和深厚感情,是厦门‘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的瑰宝,值得守护。”市市政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说。
翻开《厦门古树名木》画册,树龄超过500年的一级古树66棵,树龄在300年-499年的二级古树312棵,100年-299年的三级古树1390棵,另有名木20棵。总计1788棵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几乎每一棵都有一段饱含历史文化的故事。
世界文化遗产地鼓浪屿有151棵,是全市古树名木密度最高的区域;全市记载在册的最古老树木位于翔安——树龄已有1300多年的“公婆樟”, 被当地奉为“树神”。
自然灾害、病虫害、人为因素是影响古树生长的三大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树名木,从2013年开始,我市建立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2018年8月1日起施行《厦门经济特区园林绿化条例》、2021年6月制定出台《厦门市古树名木养护技术标准》,明确相关标准;2021年,全市古树名木用上了GPS定位,信息纳入一体化平台和“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对古树名木的生态环境、生长发育状况和保护现状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
一线人员更是倾注心血。在曾厝垵的大榕树下,市交通局公路中心文曾公路站站长吴瑶平说,日常养护中,常见一种名为“朱红毛斑蛾”的害虫,“这种害虫完全杜绝难度很大,这棵榕树又特别高。为了能够及时发现虫害,巡查中,我们用望远镜观察榕树,及时防治。”他说。
养绿
创新探索
挖掘古树名木价值
与保护同等重要的,是发挥古树名木的价值。如今,通过探索“一树一策”“一树一园”“一树一景”“一树一故事”,厦门充分挖掘古树名木的文化、生态价值,共享保护利用成果。
“坐在这个公园里,满眼绿色、心情畅快放松,有很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斑鸠山公园的古树下,市民罗建珍说,充满原生态之感的公园在附近社区中人气很高。
截至2021年,我市共建古树公园90多处,范围遍布6区,成为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
即便不是古树名木,也有很高的“树权”。比如,在厦门山海健康步道狐尾山段,“穿”步道而出的树木并不鲜见,市民游客在散步看到这些树时,不少人会驻足、留影。
厦门山海健康步道云海线(东西向健康步道)项目的建设者、厦门市政集团开发公司王摩西说,步道建设在山林之中,线形难免与一些树木重叠,尤其是一些长势较好的马尾松、台湾相思树。为了保护好山体和林木,他们在步道的钢格栅地板上预留出孔洞,既保护了林木、又提供遮阴功能,巧妙体现出“生态之道”的内涵。
“为了让这些树穿过去,有些洞的直径达到四五十厘米。”王摩西说,预留孔洞会让施工变得更复杂、难度更大、成本更高,比如,施工前要进行仔细测量定位,吊装施工中也要采取很多措施防止伤到树木。
这项工作同样有着长久的价值:“穿”步道生长的树木,也成为一景,让过往的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数据】
市绿化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我市现有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1788棵,树龄超过500年的一级古树66棵,树龄在300年-499年的二级古树312棵,100年-299年的三级古树1390棵。另有名木20棵。
论数量,榕树是“大哥”:我市古树名木树种共45种,主要有榕树、杧果、马尾松、樟树、秋枫、黄连木等。其中,榕树1394棵,占总量的77.9%。
为避让古榕 地铁站凹造型
因一棵百岁古榕,厦门地铁3号线南延段厦大南门站由原来的长方形,特别作了凹形设计——压缩车站规模、优化车站附属围护结构,将不同功能的风亭分散布置。
【记者手记】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
虽然不是市花市树,但遍布全市的榕树,让这里的人们有着“榕树情结”。
在厦门,打开地图软件,输入“榕”这个字,与之相关的结果足有百个,涵盖小区、酒店、餐馆、商铺……个别名称干脆就叫“榕下”,到场一看,确实店铺就开在大榕树的树荫下。
以榕树为代表的古树名木,是市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融入这座城市的文化,成为基因;一棵大榕树的保护与救治,更彰显这座城市的人们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古树名木的保护利用过程中,厦门要坚守成绩,更要补足短板、锐意创新。
比如,目前我市的古树名木保护,在个别乡村地区还存在“管养两难”的问题,“一树一策”的推行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于“树王”等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古树名木,管护措施应更有“针对性”,并加强活化利用,使民众的“获得感”转化为保护意识的“荣誉自觉”,营造“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氛围。
翻看资料,厦门还有后备古树(树龄50年以上100年以下)1100余株。可以预见,古树名木的“阵营”将越来越大,成为这座“两高两化”城市的绿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