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地铁4号线什么时候通车?厦门3条地铁通车时间曝光!

导语 厦门地铁4号线什么时候通车?厦门3条地铁通车时间曝光!

  重量级文件发布!2022年厦门工作计划确定,满满全是干货!

  最近,厦门发布《厦门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文件中猛料不断,备受关注的几条地铁线路,通车时间也曝光了!

  3号线(机场段):长10公里,设站5座,2016年9月开工,已完成车站主体结构1座,在建车站2座,其余结合翔安机场填海造地及机场西区域中央地块段工程同步实施,计划翔安机场通航前半年(2026年6月)建成。

  

 

  4号线(软三东至翔安机场段):为快线(目标值120km/h),长45公里,设站12座,2017年2月开工,除机场段外,已基本完成土建工程,正同步开展铺轨施工,逐步转入机电施工,计划翔安机场通航前半年(2026年6月)建成。

  

 

  6号线(林埭西至华侨大学段和漳州角美延伸段):长29公里,设站20座,是闽西南协同发展的重点项目。按照省发改委“统一规划、协调建设、厦门运营”的原则,厦门段(林埭西至华侨大学站)和漳州段(角美延伸段)已于2019年12月底同步开工,计划2025年建成。

  

 

  除此之外,6号线同安集美段,已委托中咨公司完成工可评估,正同步开展初步设计、沿线绿化迁移和管线迁改等前期工作。

  关于第三期建设规划工作进展,文件提及:今年年初已提前委托开展第三轮建设规划主报告及10项专题研究工作的编制,并在12月初形成初稿,待市委市政府明确第三期建规方案后,可加快开展报告深化及审查工作。

  除此之外,几大热门新城更是“亮点”满满——

  1.宁德时代在厦门的投资还在持续加码,今年还将有新的动作。

  文件提出,同翔高新城片区宁德时代A项目已于“9·8”投洽会期间签约,B项目计划年底前完成协议签署。

  2. 机场片区太古维修基地与厦航产业启动区已顺利挂牌出让,预计明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3.未来,环东海域将新增又一综合体——言几又书店综合体。

  文件中提及,环东海域新城片区积极打造美峰创谷、银城智谷、环东云谷等招商平台;豪享来温泉酒店、安邦区域总部项目已出让,言几又书店综合体已挂牌。

  浪漫线一期段公建已完成招商,二期段公建已建成并规划引进婚纱摄影基地、特色创意料理、极限运动BMX等业态。

  4.东部体育会展新城片区已签约多个巨头总部,未来将推动片区纳入第二批成片综合开发试点。

  东部体育会展新城片区实现1宗酒店项目用地出让,签约东航总部、中海福林总部、博德宝集团总部等5个项目;

  推动片区纳入第二批成片综合开发试点,加强片区成片综合开发方案策划,结合产业园思维研究规划片区体育、会展、文化载体建设,积极拓展招商项目储备。

  5.马銮湾片区,多个项目投用时间确定。

  其中,马銮湾医院预计2022年投用,佳美、东瑶安居房(一期)安置房项目计划明年内交付使用。

  以下为文件全文:

  厦门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2022年1月7日在厦门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厦门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十六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我们隆重举行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庆祝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了厦门经济特区实现的历史性跨越、做出的重要贡献、发挥的独特作用,对办好厦门经济特区寄予了殷切希望、提出了重要要求。一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厦门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在福建考察期间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牢固树立抓经济促全局理念,积极推动落实“七以七为”要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全力推进“五中心一基地”建设,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增速排名全省前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预期目标范围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可以完成国家、省下达目标。

  (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经济规模质量同步提高

  1.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效快速有力处置两轮输入性关联疫情,3.5万多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迅速形成24小时内全市超500万人口全员核酸检测能力。全力做好医疗救治、院感防控、社区防控、社会管控和城市运转保障等工作,境外输入关联疫情未扩散,本土疫情12天内社区传播清零、47天内所有患者治愈出院,取得了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的胜利。出台“三不三访”工作措施,保障春节期间全市生产建设平稳运行;积极应对疫情影响,第一时间制定“1+N”助企纾困政策,实施40余项200多条政策措施,“减、免、缓、补”惠企资金超170亿元。

  2.经济运行韧性增强。克服疫情和外部复杂形势等影响,经济运行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七千亿元,增长8.1%。主要经济指标支撑稳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规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2.6%,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批发零售销售额、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43%、13.5%、11.3%、12.7%。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3.2%和12.4%,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45.1%,增值税发票开票金额增长38.2%,全年新设企业户数增长13%。

  3.项目攻坚强力推进。111个省重点在建项目、27个省“重中之重”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26.3%、118.4%,投资完成率均居全省首位。435个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任务169%。全年“五个一批”项目正向激励综合考评连续2个季度进入全省设区市前三,新增项目659个,计划总投资5384亿元。厦门时代锂离子电池、字节跳动区域总部等项目开工;京东物流园、第二西通道等项目竣工;天马6代、新体育会展中心、第二东通道等项目快速推进。

  (二)加快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1.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自创区厦门片区全省考核评估连续四年获评第一,启动建设厦门科学城。嘉庚创新实验室形成锂电池铝塑膜等6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生物制品省创新实验室获批建设,引进落地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厦门分中心、厦门时代新能源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国家工业设计中心12家,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500家,万泰沧海二价宫颈癌疫苗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增至4家,火炬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第3次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新增2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全面实施人才留厦六条措施,超额完成“三个七”引才目标。

  2.产业能级持续提升。新材料产业链产值突破千亿,规模突破千亿的产业链(群)增至10条。生物医药与健康、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7.9%、16.3%。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集成电路、信息技术服务、新型显示器件获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航锂电一期、海辰新能源等投产,厦钨新能源、玉晶光电等企业增资扩产,277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竣工44个、开工62个。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推进,集装箱吞吐量突破千万标箱,入选国家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新增12家境内外上市企业,获批国家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智能视听产业基地和海丝艺术品中心加快建设,中国电影金鸡奖等重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美图、美柚、点触科技等5家企业入选中国互联网百强,数字经济规模超4000亿元。规划建设海洋高新产业园,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超23%。

  3.企业服务成效明显。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减税降费各项政策,累计为企业减负约360亿元。深入实施增产增效行动,推动165家省级增产增效企业和23个省级新增长点项目多产稳产满产。发布37个“免申即享”惠企政策,全年累计兑现资金超1.5亿元。设立厦门市首贷续贷服务中心和企业上市培育中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22.7%。全面推进涉企经营许可制度改革。

  4.招商引资持续推进。全年新增落地高能级项目462个,总投资3641亿元;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2.2%,总量占全省比重50.5%,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加快提升专业招商水平,完善专业化招商机制,成功举办“9·8”投洽会、厦大百年校庆全球校友招商大会等大型活动。华润集团、兵器工业集团、京东集团、恒瑞医药等高能级项目签约落地。

  (三)推动跨岛发展和区域协同,城市承载力显著增强

  1.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协同推进。岛内城市有机更新加速推进,实施湖里东部、湖滨一到四里、何厝岭兜、泥窟石村等重点片区整体更新,全年完成房屋征收188万平方米;滨北超级总部基地、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等加快建设;弘爱妇产医院、金融人才公寓等项目完工。岛外新城片区加快环湾成势,新机场片区快速路网框架基本形成;马銮湾新城“两湾+四岛”水陆新界域初具形态,橙联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建成投用;环东海域新城双十中学翔安校区初中部等建成投用;集美新城川大华西厦门医院主体工程完工,外国语学校集美校区、软件园三期西片区首批研发楼等建成投用;东部体育会展新城白鹭体育场、凤凰体育馆、白海豚游泳馆主体结构封顶;同翔高新城加快打造城市新区和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标准化园区。

  2.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机场工可、用海、环评、初设获批,航站楼主体工程等15个项目开工。福厦高铁厦门段进展顺利。海沧隧道建成通车,同安进出岛通道、第三东通道完成预可研编制。轨道交通3号线(火车站-蔡厝)开通运营,4号、6号线(林埭西-华侨大学)建设和3号线南延段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原水低线连通工程全线贯通,新建及改造供水管网78.7公里、雨水管网64公里、天然气管道95公里。

  3.乡村振兴持续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产值达1170亿元,增长7.8%。实施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项目197个,总投资3.86亿元。全年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2个,完成投资7.8亿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600亩。创建市级以上绿盈乡村18个、美丽庭院示范户1240户,实现无害化农村卫生户厕全覆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894元,增长12.3%。同安区莲花镇获评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镇,集美汽车小镇、动漫小镇纳入省级特色小镇清单管理。

  4.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深入推进。编制《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组织实施14个专项规划,完善毗邻区协同发展机制。加大项目推进力度,28个重大协作项目完成投资192.7亿元,城际铁路R1线进展顺利;闽西南集团和基金深度运作,智慧城市等4个项目落地建设。4个经济合作区新签约项目69个、总投资超500亿元。闽西南智能制造等7个共建共享平台正式运作,“结婚登记”“政务服务”等事项实现跨区域通办。

  (四)深化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更加强劲

  1.金砖创新基地加快建设。成功举办金砖国家智库国际研讨会、投融资论坛、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等活动,28个金砖合作项目签约,总投资134亿元。实施“八个一”工程,出台《关于加快金砖创新基地建设的若干措施》,发布60项重点任务清单。挂牌成立金砖创新园,建设金砖工业能力共享平台等7个赋能平台,成立中俄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推出首批39个示范标杆项目。组建厦门金砖新工业能力提升培训基地联盟,参训学员覆盖十多个国家2万多人次。

  2.自贸试验区建设持续突破。获批新型离岸国际贸易、飞机经营性租赁外币计价结算等4项试点政策。推出52项创新举措,新增11项全国首创经验。挂牌成立厦门自贸数字化促进中心,建成国际酒平台等一批重点数字化项目。获批建设象屿、海沧港综合保税区,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出台全国首个自贸区供应链扶持政策。

  3.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出台《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方案》和《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实施方案》。深化“放管服”改革,98%的事项实现“一趟不用跑”,90%的事项全程网办,117项跨省通办,113项“秒批秒办”,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实现一日办结。零基预算和财政事权划分改革持续深化。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成66项改革任务,市属国企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5.2%和40.7%。全国率先推出医保“智能适老”服务,试行推广公立医疗机构“信用就医”和诊间结算。价格改革纵深推进,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由即停即收调整为首次15分钟免费。

  4.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提升。实施225项营商环境提升重点任务,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18个指标全部获评“全国标杆”。出台实施《厦门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厦门海丝中央法务区正式运营。持续推进信用示范城市建设,出台6项社会信用条例配套办法,建立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大力推广信用承诺制。市“信易贷”平台获全国评比第二,个人信用“白鹭分”覆盖近200万市民。

  5.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建设持续加力。新增“丝路海运”命名航线16条,命名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增长15.6%,成功举办“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中欧班列开行197列,累计货值10.9亿美元,增长11%。航空货运加快发展,成立商舟航空物流有限公司,厦门机场货邮吞吐量增长9.7%。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和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28.7%和54.9%。

  6.两岸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50项重点任务。新批台资项目688个,合同使用台资11.1亿美元,在大陆率先实现台胞按内资企业注册公司,在大陆设立首只全国性台商基金。厦门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厦金通电、通气、通桥项目厦门侧相关工作进展顺利。12345便民服务平台开通涉台服务热线,11个市级行政审批窗口设立台胞台企服务专窗。

  (五)加强民生保障和治理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1.社会保障不断夯实。城镇新增就业33.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控制在年度目标以内。全市登记用工企业、在岗职工数同比增长13%、6.7%。基本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五险参保人数进一步增长。平稳上线全国医保信息平台,在国家医保智能监控示范点建设终期评估中名列第二。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标准居全省第一。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全年建成保障性住房1.28万套,配租配售1.9万余套(间)。开展扩大房源稳定市场专项行动,筹集投放租赁住房3.2万套。切实做好粮油肉菜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2.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出台全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促进公共资源供给均衡。教育补短扩容、名校跨岛行动加快推进,建成48个中小学幼儿园项目,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5万个。成为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首批试点城市,复旦儿科厦门医院、川大华西厦门医院获批第二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成2个镇(街)级养老服务照料中心、9个农村幸福院,新增养老床位1472张。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试点。厦门珠绣等4个项目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抗疫题材舞蹈作品《春会来》获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第一名。厦门国际马拉松跻身世界田联最高级别赛事。

  3.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六;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小流域省考断面实现“四个100%达标”。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26公里,大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达179万吨/日,东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生物质资源再生一期等项目开工建设。湖里、集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编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东坪山片区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入选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4.社会治理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前五。智慧厦门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启动建设,“数字身份”“图看厦门”等一批应用上线。安全厦门深入推进,全市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0%和5.6%;深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超10万家经营主体近52万种食品纳入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全省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名列前茅;反诈骗“厦门经验”全国推广,累计建成1237个智慧安防小区,群众安全感率保持全省第一。“爱心厦门”深入人心,实名注册志愿者超87万人,双拥共建工作不断加强,近邻党建服务模式全国推广。

  各位代表,2021年各领域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形势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们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压力较大,经济规模体量还较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仍不充分。产业转型升级仍需加力,创新驱动作用需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规模需进一步扩大,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项目滚动接续不足,投融资体制机制有待创新,发展后劲需进一步夯实。教育、医疗、养老、托幼、住房保障等领域仍存短板,区域间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水平仍不均衡,推进共同富裕仍需下更大功夫。这些问题我们将在加快高质量发展中逐一加以解决。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任务

  2022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勇立潮头、勇毅前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及省、市党代会精神,紧扣“四个更大”重要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聚焦聚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抓经济促全局、抓项目促发展,全力做好一季度“开门稳”“开门红”工作,确保全年经济平稳运行,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推动厦门“高素质更具实力、高颜值更具魅力、现代化更具活力、国际化更有张力”,把厦门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富裕、更加繁荣、更加平安,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根据上述要求,并与“十四五”规划目标保持衔接,建议我市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尽可能争取更好结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持平;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节能减排降碳年度目标。

  为完成以上目标,建议重点做好七方面工作:

  (一)着力夯实经济增长基础,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1.大力实施项目攻坚行动。加强组织协调,强化市领导联系(挂钩)项目推进督办机制。加强项目超前期研究,聚焦“两新一重”、重点产业和民生补短板等领域,提出一批开展超前期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加快项目滚动接续,以促开工项目清单、促前期项目清单、促谋划项目清单为抓手,滚动策划生成一批可决策、可落地、可实施的重大项目。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重大项目前期方案研究,加强各环节调度协调,尽可能缩短前期工作时间。强化项目序时推进,狠抓施工进度,优化“晾晒”考核,强化督查问效。

  2.大力实施投融资创新行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宽多元投融资渠道,建立项目投融资模式同步落实机制和评估机制。推动大型基础设施、片区开发项目采用PPP等合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加大力度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性优惠性融资支持。盘活地铁、保障房、污水处理、供水设施等合规经营性存量资产,争取推出一批REITs项目。发挥企业市场化融资能力,在片区开发和城市更新等领域打造集投资、建设、运营、招商、基金为一体的项目主体。

  3.大力实施市场主体服务行动。落实领导干部挂钩帮扶机制,积极帮助企业破解资金、用地、技术、人才等方面问题。强化政策的系统性协调性有效性,推动政策评估、整合、提升,加强市区间和部门间政策统筹,细化企业分类分级政策体系,加快推行“免申即享”。落实国家、省、市减税降费政策,根据疫情适时延长助企纾困政策期限。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加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强化契约精神,扎实推进清理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完善轻微违法不予处罚等制度,推动市场主体健康有序发展。

  4.大力实施全员精准招商行动。在全员招商、精准招商上下功夫,健全重大项目招商统筹机制。发挥国资国企资源优势,吸引合作伙伴、上下游企业及各类社会资本来厦投资。落实“链长制”,组建招商小分队,围绕重点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开展精准招商。推进平台招商、以商引商、基金招商及多种方式组合招商,用好基础设施、城市更新、国企混改等场景资源。加快新机场片区、滨北超级总部基地、厦门科学城、海洋高新产业园等招商载体规划建设,争取尽快落户一批高能级项目。强化以项目落地开工见效为导向的招商绩效考核机制,加快签约项目转段落地。

  (二)着力推进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1.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2%、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达16件,推动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加快厦门科学城建设,推进能源材料、生物制品省创新实验室建设,加快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厦门分中心、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和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平台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深入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与产业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行动,大力培育一批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力争全年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0家以上。推动厦门时代新能源研究院建设,支持天马、三安等建设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提高产学研合作成效。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引领带动作用,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2.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进天马6代线、电气硝子四期等建设,加快打造新型显示技术产业群;围绕戴尔等龙头企业,引进电子元器件、芯片等配套项目,提升本地化配套水平;力促士兰、通富等企业加快达产,推动联芯等企业增资扩产,加快IC设计产业集聚,完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围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促进软硬件融合发展。优化提升机械装备产业集群,推动太古翔安机场维修基地开工,支持林德叉车、施耐德等企业增资扩产,培育发展智能输配电、国产大飞机维修、工业机器人等新增长点,鼓励水暖厨卫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促进现代服务业链群提质增效。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德邦智慧物流产业园等建设,力促中远海运海沧供应链基地等开工。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科创金融、绿色金融、航空航运金融等特色金融业务,推动国家体育产业基金尽快落地,争取两岸合资货币经纪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获批。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市建设,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策划一批“互联网+旅游”项目,推动旅游消费复苏;做大影视产业,办好金鸡电影节,力促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影视产业子基金落地;加快中国(厦门)智能视听产业基地、海丝艺术品中心、厦门影视拍摄基地等建设。

  4.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培育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推动厦门时代锂离子电池、海辰新材料一期等项目建设,加快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促进金达威、大博二期等加速达产,推动万泰沧海、宝太生物等增资扩产,支持万泰新型疫苗、特宝生物重组蛋白药物等新品研发,加快公共检测平台建设,建成中医药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院。加快建设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高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打造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快海洋高新产业园建设,发展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力争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

  5.强化产业要素保障。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同翔高新城、生物医药港等园区建设。加强产业用地整备,盘活低效产业用地,加快建设一批通用厂房,争取从“项目等地”转变为“地等项目”。加大低成本住房筹集供给,助力企业稳岗用工。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推进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有序放宽工业项目建设“双控”指标,支持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力度,加快建设区域人才高地,持续完善“群鹭兴厦”政策体系。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产业项目的信贷支持,引导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三)着力推进跨岛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岛湾一体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1.统筹推进跨岛发展。优化完善市级重大片区指挥部运行机制。抓住获批城市更新试点机遇,加快岛内功能提升和城市更新,统筹高林金林、湿地公园TOD成片综合开发,加快开元创新社区、东坪山片区、中山路片区等11个片区提升改造,集聚科创、金融和总部经济等高能级产业,做强城市“主核”。加速岛外新城片区连片成势,以产城融合为重点,推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优化和人口集聚,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集美新城片区、同安新城片区推进滨海旅游浪漫线、文体公建群、市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等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马銮湾新城、同翔高新城加快北部智慧科技产业园、厦门时代等建设。翔安新城片区、机场片区重点完善片区规划,加快新机场主体工程、新体育会展中心等核心项目建设。

  2.全面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对外联接新通道,推进新机场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加快建设福厦高铁,推进渝长厦、兴泉铁路厦门支线、厦漳泉城际轨道R1线等铁路(轨道)项目和高崎5000吨码头改造等8个旅游客运码头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机场高速公路建设,推动第三东通道、同安进出岛通道开工,力争第二东通道、海沧疏港通道建成通车。构建地铁、公交、慢行一体衔接的公共交通体系,加快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段、4号线、6号线建设,规划建设一批轨道配套公交场站,建成南北向健康步道。基本完成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并实现供水;加快水源连通工程建设,实现原水高线连通(长泰-石兜-莲花-汀溪)全线贯通;推进电力进岛第二通道缆化工程、电力与清水进岛隧道土建工程等。

  3.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精做优都市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种子种苗)产业园建设,增强种子种苗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现代农业智慧园、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和特色小镇建设。推动绿盈乡村提档升级,统筹推进农村雨污分流、生活垃圾处理、农房整治等工作。构建完善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水平,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4.加强区域协同合作。实施新时代山海协作,以厦漳泉都市圈建设为引擎,带动闽西南协同发展。编制实施《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推进厦漳泉都市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厦门海沧-漳州台商投资区、厦门翔安-泉州南安市际毗邻区融合发展,探索建设厦门翔安-泉州南翼科技创新走廊。完善山海协作平台和机制,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合作,大力实施联合招商。提升11个共建共享平台服务能力,强化政务服务、区域应急、城市治理、人口管理等便利化流动和协同治理。推进年度重大协作项目建设,加快闽西南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四)着力推进更深层次改革,加快释放特区发展新动能

  1.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创新举措。积极推动自贸试验区扩区,争取设立空港综合保税区,推动象屿保税区转型,统筹推进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错位发展。推进数字自贸区建设,加快打造贸易数字化示范区、产业数字化先行区、数字创新服务样板区,做大做强14个重点平台。

  2.持续提升营商环境水平。实施经济特区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国际化、数字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加快推进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落实公平竞争政策,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加强招投标、办理破产、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政务服务等领域创新突破,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保持前列。健全信用信息共享开放机制,全面开展信用承诺,推广公共信用信息报告应用、行业分级分类信用评价和风险预警。推广“信易贷”,深化信用大数据创新中心建设,拓展白鹭分应用场景。

  3.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制定出台《厦门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深入贯彻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推动破除隐形壁垒。加快“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和环节,持续扩大行政许可事项全程网办范围,力争实现“e政务”进驻事项达到300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完善政府保障事项清单编制管理。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深化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服务城市运营、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等方面能力。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系统性推进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储备代储机制。深化常规公交运营管理改革。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价格形成机制。

  (五)着力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加快打造服务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枢纽节点

  1.推动金砖创新基地建设走深走实。深入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全面实施任务清单化管理,有效整合利用国内外金砖资源,推动金砖创新基地建设,为金砖中国年贡献亮点成果。加强政策协调合作,推动产业和技术标准互通互认,办好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等活动。促进人才培养合作,聚焦新工业、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开展定制化人才培训交流活动,探索推动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等级互认。推动项目开发合作,打造一批金砖国家新工业赋能平台和创新合作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金砖国家新工业领域数据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推动金砖产业基金实质性运作,推动火炬高新区与俄罗斯国家科技园、巴西帕克科技园搭建合作渠道,促进中外园区企业合作。

  2.加快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建设。扩大“丝路海运”品牌影响,举办第四届“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完善“丝路海运”服务标准体系,新增10条“丝路海运”命名航线。提升中欧(厦门)班列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支持开展跨境电商物流业务。建设海铁联运枢纽,推动海铁联运“一单制”和过境运输快速换装。大力发展航空货运,打造“丝路飞翔”新引擎。

  3.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对台优势,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加快推进厦金两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持续推进厦金通电、通气、通桥项目厦门侧相关工作。推进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厦门两岸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做大厦台海运邮快件和跨境电商业务,支持中欧(厦门)班列开拓台湾市场。加大对台引才力度,落实台湾同胞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政策,支持台湾青年来厦就学就业创业、参与社区治理。办好海峡论坛、工博会、文博会等重大活动,深化民间文化交流。

  4.全力稳外资外贸。发挥市领导挂钩专班机制作用,加大项目服务力度和政策引导,促进电气硝子等存量外资企业增资扩产,推动冠捷显示、友达光电等项目尽快落地到资。用好进博会、“9·8”投洽会、金砖创新基地等平台,策划引入更多优质项目。加大城市营销力度,以产业投资和生态圈建设吸引更多境外企业来厦投资。加大对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力度,促进外贸转型升级。落实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化RCEP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金砖国家经贸合作。推进外贸自主品牌专项行动计划。深化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

  (六)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更高水平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

  1.持续提升环境质量水平。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加强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治理,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8.8%以上,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建成投用前场污水处理厂一期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推进排水管网正本清源改造,新增、改造污水管网100公里以上,持续提高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加快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等建设,推动东部固废中心生物质资源再生利用二期等开工。继续实施筼筜湖流域和岛外沿海岸线等环境整治工程,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稳定森林覆盖率。

  2.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构建全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创建新型电力系统市级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碳汇交易平台,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绿色低碳循环转型,重点发展先进环保装备制造、清洁能源产业、绿色服务业,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

  3.持续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区联创。持续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加快全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环境资源共享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探索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七)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加快推进共同富裕

  1.健全完善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强化重点人群排查管控,严格进口冷链食品检测、消毒和追溯管理。加强疫苗接种工作,构筑人群免疫屏障。加强市区两级疾控队伍和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建成投用国际健康驿站,扩建杏林医院,加快发热门诊标准化改造。

  2.坚持就业优先提高收入。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实施就业能力提升工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建立健全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人员政策服务体系。加强企业用工监测,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构建工资稳增长机制,适当提高一线职工工资待遇,探索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新机制,着力提升低收入群体增收能力,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市。

  3.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风险防控,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加大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力度,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坚持“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完善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政策体系,建成保障性住房1万套,推出房源6000套(间),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4.2万套(间)。加强困难群体帮扶和社会救助,支持慈善公益事业发展。

  4.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推动教育补短扩容、名校跨岛行动,推进名师出岛。建成76个中小学、幼儿园项目,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8万个,加快16所普通高中建设。加快“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推动理工学院升格为理工大学,筹建海洋职业大学。促进产教融合,加快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持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加快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等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市中医院争取纳入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成投用川大华西厦门医院,加快马銮湾医院、环东海域医院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强专业学科建设。深入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推广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模式,稳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提高至2.05个。

  5.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聚焦“文化中心”“艺术之城”和“音乐之岛”,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和各类文物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建成投用闽南戏曲艺术中心。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引进高端体育赛事,高标准筹备亚洲杯足球赛,新增10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

  6.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会治理创新。加快“城市大脑”中枢系统建设,推出“一网通办”“一网协同”等第二批应用场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爱心厦门”品牌,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设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推行近邻党建服务模式,深化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提高“大数据+网格化”治理水平,加强“城中村”基层社会治理。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厦门。

  7.切实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狠抓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燃气安全等重点领域监管,完善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救灾机制。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扎实做好粮油肉菜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加快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持续提升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推动能源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保障煤炭、电力、油气供应稳定。

  各位代表,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决议,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监察机关监督,高度重视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下,勇立潮头、勇毅前行,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厦门市2021年海洋经济工作进展情况

  2021年以来,厦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指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海上福建”的工作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区域协调原则,以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总抓手,促进海洋新兴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配套能力提升,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我市海洋经济稳中向好,全市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达1630亿元,同比增长17%,占全市GDP比重超23%,比2020年末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2021年5月21日,《中国改革报》刊登了《多措并举 全方位推动》,率先报道了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典型做法和经验成效。

  一、统筹规划引领,明确发展目标

  印发实施《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布局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印发实施《加快建设“海洋强市”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明确近三年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支撑项目和保障措施。

  二、稳步推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印发实施《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暨海洋强市建设2021年工作方案及重点任务计划进度表的通知》,围绕示范区总体方案八大工作任务,明确年度工作目标,策划重点项目清单,量化细化投资计划。已投资250亿元建设海洋产业、基础设施、科研平台、生态保护等四大领域共80个重点项目,其中35个项目已竣工投用。新评选市级龙头企业5家,拨付资金150万元,目前市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2家。

  三、加快推进“两港一区”平台载体建设

  (一)规划建设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园区。在翔安区南部规划建设总用地面积约12.9平方公里的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园区。完成园区空间规划及概念性城市设计,制定园区中长期建设发展和产业规划,重点布局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高端装备与新材料、海洋信息与数字产业、渔港经济与海洋种苗业、海洋文创与高端滨海旅游、蓝碳及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积极申报省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二)启动欧厝综合渔港规划建设。制定渔港三年升级改造提升计划,大力推动两岸水产品交易中心和高端水产品交易中心建设,打造海峡西岸高端水产物流区域集散中心。

  (三)积极推动高崎渔港提升改造。重点推动渔港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和“渔市游”等项目建设,发展集吃、住、游、购为一体的现代化渔业休闲产业。农业农村部已将厦门渔港经济区列为国家级渔港经济区,三年支持建设资金2亿元,2021年已下达6000万元。

  四、释放创新活力,打造科教高地

  (一)深化科研平台建设。推动省内15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23个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共享服务,建设企业研发中心14个、涉海院士工作站4个,建成国际最大深海生物基因库、全国最大的海洋药源生物种质资源库。

  (二)推进双创基地建设。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基地建设项目(欧厝)已完成封顶和主体结构验收,南方海洋创业创新基地(沙坡尾)完成装修改造,初步形成“1(欧厝)+2(翔安火炬、沙坡尾)”创业创新服务格局。

  五、突出生态建设,创新保护治理

  积极开展海洋增殖放流,2021年累计增殖放流鱼虾苗4.8亿尾。巩固全面海域养殖清退成果。下潭尾红树林公园通过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验收,完成投资约2.8亿元,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汤姆森先生在新华社书面采访时,对厦门开展红树林保护和恢复种植给予了高度肯定。推进海洋综合管理法制化,2021年累计组织开展海上巡航1492次,岸线巡查1081次。组织海洋工程检查432次,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108次、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执法宣传210次、无居民海岛登岛检查148个次、海上相关拆违行动188次。

  六、拓展合作空间,促进互利共赢

  成功举办2021厦门国际海洋周,海洋周主论坛、海洋文化嘉年华、特色展会等30余项活动再掀热潮。持续推进厦门市海洋国际合作中心建设,制定《厦门市海洋国际合作中心工作计划》,明确总体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工作目标及年度工作任务。推进与东盟国家、“海丝”沿线国家、南太平洋岛国在海洋文化、海洋产业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接待太平洋岛国来厦访问使团代表。召开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执委会并筹备年会,审核通过韩国釜山市加入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

  厦门市2021年重大片区建设工作情况

  2021年,我市机场片区、轨道交通、马銮湾新城片区、环东海域新城片区、两岸金融中心片区、集美新城片区、东部体育会展新城片区、同翔高新城片区等重大片区指挥部在市委市政府和市重大片区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和部署下,全力落实“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战略,全面超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和土地房屋征收等年度计划目标,片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顺利完成“三年行动规划”中制定的任务目标。

  一、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一)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各重大片区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合计1765亿元,全年完成2724亿元。建安投资完成1242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量46%。

  (二)招商引资

  2021年各重大片区招商引资任务(以新引进企业新增注册资本计划)合计1150亿元,全年预计新增注册资本3853亿元以上,完成年度计划335%。

  (三)土地房屋征收

  2021年各重大片区土地征收任务合计7396亩,全年完成12629亩,完成年度计划的1.7倍;房屋征收任务合计188万平方米,全年完成423万平方米以上,完成年度任务的2.3倍;交地任务合计11020亩,全年完成16249亩,完成年度任务的1.5倍。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快推进工程建设

  机场片区新机场工程已完成用海手续审批,航站区和配套工程初步设计及概算已获批;新建道路具备通车里程达41公里,新机场片区快速路网框架基本形成;推动阳塘安居小区、珩边保障房、翔安医院等民生项目建设。轨道交通继续深化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3号线(火车站至蔡厝段)已开通运营,机场段已完成2座车站的主体结构建设;6号线集美同安段涉铁段工程已正式开工;4号线(后溪至翔安机场段)已开工11座,完成10座车站主体结构;6号线(林埭西站至华侨大学段)13个站点已全部开工建设,11座车站已完成。马銮湾新城片区新增策划项目24个,新开工项目27个;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庚西分校、海沧延奎实验小学孚中央分校、再生水厂一期投入使用;马銮湾医院预计2022年投用;全面启动环湾岸线6个景观项目建设;佳美、东瑶安居房(一期)安置房项目计划明年内交付使用。环东海域新城片区已新增策划项目43个,同安一中滨海校区高中部、双十中学翔安校区初中部、厦门实验小学翔安校区、翔安新城振南小学、环东海域新城翔城小学、翔城中学等一批优质中小学已建成投用;翔安水厂二期工程、西柯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等一批市政基础项目建成投用。两岸金融中心片区开展五通高端商务区和五缘体育公园设计方案国际征集竞赛,新增P+R交通综合体等策划项目18个;厦门银行新总行大厦、阳光龙净总部大厦、会展五期等一批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厦航总部大厦、仁和公寓、湖边公寓、金融租赁公寓等一批工程项目完工。集美新城片区新增策划项目15个,新开工项目60个、竣工49个项目;大悦城、厦门市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软件园三期一号公园开工建设;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市妇幼保健院集美院区进展顺利;软件园三期西片区首批50万平方米研发楼建成交付,闽南戏曲艺术中心竣工验收,厦门外国语学校集美校区等建成投用。东部体育会展新城片区持续推进新体育中心及展览中心室内装修、立面幕墙、金属屋面等专项深化设计;白鹭体育场完成混凝土结构施工,凤凰体育馆、白海豚游泳馆主体完成混凝土结构施工;展览中心软基处理、桩基施工已完成。同翔高新城片区新增策划项目100个;推动亿联网络研发和产业基地、环创装备制造基地、厦门百岗开关电气产业园等23个项目开工建设;中航锂电A6项目一期、嘉戎技术产业园、鑫中堃混凝土搅拌楼及办公配套、电气硝子玻璃基板三期等项目已竣工;统筹推动天马、海辰等在建项目增量增速。

  (二)加大招商力度

  机场片区太古维修基地与厦航产业启动区已顺利挂牌出让,预计明年上半年开工建设;有序推进厦航、山航等航司用地事宜,与ESR易商、宇培等4家企业完成签约;推动完成《新机场片区产业落地实施方案》、《厦门空港综保区(筹)空间发展规划》与《厦门空港综合保税区(筹)项目用地招商导则》编制。轨道交通累计在谈企业并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企业有厦门隽茂、华润置地、厦门万科、大悦城控股等13家。重点在谈项目有轨道1号线杏锦路,轨道2号线五缘湾、湿地公园等11个。马銮湾新城片区签约中通快递集团东南(厦门)智慧供应链产业园、恒瑞区域总部暨厦门新药研发中心等4个项目。组成马銮湾新城招商顾问团,加强招商力度。环东海域新城片区积极打造美峰创谷、银城智谷、环东云谷等招商平台;豪享来温泉酒店、安邦区域总部项目已出让,言几又书店综合体已挂牌。浪漫线一期段公建已完成招商,二期段公建已建成并规划引进婚纱摄影基地、特色创意料理、极限运动BMX等业态。两岸金融中心片区多次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走访,推动企业来厦投资;郭氏闽南区域总部、九牧全球运营中心、厦门国际银行总部大楼已顺利地块出让,台商海峡两岸产业投资基金、三峡资本员工持股平台等项目已落地。集美新城片区联合外出招商,签约引进复星集团产业综合体、中粮新零售产商融合聚集区等高能级项目及松元电子、艾美森新材料、a1零食研究所等亿元项目;加快推进软件园三期建设招商,签约金信润天、神州信创、禾苗优品等7个重点项目,金砖未来创新园正式揭牌;推动机械工业集中区科力电子、扬森数控等5个先进制造业项目加快建设,唯爱吉真空玻璃、农鑫农产品项目地块成功出让。东部体育会展新城片区实现1宗酒店项目用地出让,签约东航总部、中海福林总部、博德宝集团总部等5个项目;推动片区纳入第二批成片综合开发试点,加强片区成片综合开发方案策划,结合产业园思维研究规划片区体育、会展、文化载体建设,积极拓展招商项目储备。同翔高新城片区宁德时代A项目已于“9·8”投洽会期间签约,B项目计划年底前完成协议签署;累计签约冠捷电视机总部及音响项目、立翔吉信息科技项目等142个项目。

  (三)加强征拆推进

  机场片区加强与翔安区、相关职能部门和业主单位沟通协调,及时协调研究征拆工作存在问题,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成效;推动翔安区及相关街道加大攻坚力度,针对片区内重难点问题,综合施策,加快土地房屋征收工作进度。轨道交通大力推进集美区安置房竞拍单位确定工作;积极推进交通主线及配套用地的征收工作,保障工程建设需要;提前谋划3号线南延、6号线同安段开工前的征收准备工作,为明年开通奠定坚实的基础。马銮湾新城片区推动旧村整村征收工作,完成集美片区的西滨、陈井,海沧片区的鼎美、芸美、后柯征拆工作;启动东瑶、周瑶、下尾、贞岱、后溪钟等5个旧村整村征收的前期工作。环东海域新城片区推进征拆工作,加快完成霞阳、霞尾、蔡店、刘山、何厝5个村庄的签约扫尾,抓紧推进东头埔、顶柯、下柯南、后房等8个村庄的拆迁商谈签约工作。两岸金融中心片区倒排征拆工作任务,定制征拆分月指标,浦口社、西头社、泥金社、昭塘社等7个自然村累计签订房屋协议144万平方米。集美新城片区全面推进厦门北站片区东厝寨、窗内、东埔、墩上、田厝等5个自然村整村征收工作,已完成签约29万平方米,完成总征收任务的84%;完成洪茂居住区幼儿园、洪茂居住区社区服务中心、圣岩路东延伸段工程等10个项目征拆任务并交地;软件园三期涉军56亩用地已完成置换并移交施工。东部体育会展新城片区加快推进东界、林头、下店整村征收工作,开展针对性重点突击,制定专项征拆方案,及时推进征收交地工作,保障市政配套项目项目建设及招商工作用地需求。同翔高新城片区董厝村整村拆迁签约工作已完成;加大同新路(五显-同翔大道)改造工程房屋征迁力度。

  厦门市2021年价格改革工作情况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价格工作对“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扎实推进价格改革、保供稳价、清费降负、公共服务等各项工作,为促进我市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了有力的价格服务保障。

  一、着力重要民生价格调控,保供稳价惠民生

  (一)落实价格调控各项任务,确保调控目标完成

  2021年,我市CPI同比累计上升1.2%,低于2021年控价目标(3.0%左右)1.8个百分点,顺利实现预计目标。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第16位、全省第2位。

  (二)发挥平价商店作用,确保市场价格稳定

  依托现有100家平价商店,2021年1月28日至3月15日启动蔬菜、猪肉政府差价销售补贴机制,其中,蔬菜类销售1133.94吨,补贴73.29万元;肉类销售173.72吨,补贴94.85万元。9月18日,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市场价格稳定,及时启动一个月的蔬菜政府差价销售补贴机制,共销售蔬菜1035.37吨,补贴85.70万元。

  (三)完善应急预案机制,确保市场供应需求

  出台《厦门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应对特殊时期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应急预案的通知》,指导重要副食品供应企业做好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四)做好日常价格监测,确保市场预期管理

  按时对本市各类监测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情况及变化趋势做出综合分析,分析CPI运行特点,预测当月CPI累计值,形成分析报告,报送国家、省发改委及市委市政府做决策参考。通过公交车、楼宇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多渠道发布我市44种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的每日行情,合理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期3个月不间断的每日按时报送价格数据及价格变动情况信息。开展农本调查,每月完成生猪、6个蔬菜品种、早稻生产成本等专项调查工作,对农户购买农资、农户存粮开展调查。

  二、着力重点领域价格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清费降本,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1.降低用电成本。自2021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电价政策,大工业电度电价、基本电价和农业生产电价下调。预计全年为企业减轻用电负担1.95亿元(其中农业企业用电减负约760万元)。

  2.阶段性降低用气成本。2021年2月1日-28日期间,对春节期间日均气量达到5000方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其终端气价在原价格基础上给予降低0.15元/方(含税)优惠,共对11家企业优惠气量627.08万方,优惠金额94.06万元。

  3.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优惠措施。2021年10月-11月,对工业和一般商业企业用气给予0.2元/立方米的优惠;用水给予0.8元/吨的优惠;免收城镇污水处理费。其中用气优惠4846万立方米,优惠969.2万元;用水优惠2029.98万元;免收污水处理费3804.1万元。

  4.降低制度性成本。免除企业转移非住宅产权所缴纳的不动产登记费、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收费标准和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等,全年减负约951.71万元。

  5.降低厦门口岸进出口成本。印发2021-2022部分港口收费标准,对部分港口收费进行了减免,货物港务费和引航费优惠措施共减免企业成本约9840万元。

  6.动态调整价格收费清单。审核并公示全市270个符合资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名单及32个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落实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收费报告制度。发布了《厦门市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共7大项11小项。落实景区收费报告制度,我市实行政府定价管理的景区、景点共13个(8个收费景区景点、5个免费景区景点)。比较上一年度,行政事业性收费涉企收费金额减少了0.78亿元,经营服务性收费总额减少了6.94亿元。

  7.严格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价格收费行为。出台《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清理规范城镇供水供电供气行业收费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按照“横到边、竖到底”的要求,开展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清理整治工作。2021年3月1日前对全市供水供电供气行业收费进行了清理,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7项,为企业减负年约5846万元。行业协会商会清理整治预计为企业减负约583万元。

  (二)完善公共服务价格机制,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

  1.完善公益性服务价格政策。认真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出台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标准,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标准降幅约48.9%。做好殡葬服务收费专项整治工作。完成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回头看”工作,巩固我市景区门票价格治理工作成果。

  2.进一步健全停车收费管理政策。自今年3月1日起,我市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办法重修修订出台。5月1日起,政府定价停车分类管理办法和收费标准配套出台。对实行政府定价管理的道路临时停车泊位由原来的即停即收调整为首次15分钟免费,目的是考虑到机动车使用人的实际需求,鼓励车辆短停快走这一政策的施行,得到了市民的点赞。明确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的、通过招、拍、挂引入国有资本运营管理的停车设施适用市场调节价。目前轨道交通推行的P+M换乘出行方式就是最好的案例,实行市场调节价的轨道配套停车场,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实现市民私家车出行与公共交通的无缝接轨,不仅能缓解城市交通的拥堵,还能节省市民的出行成本。

  (三)系统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1.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明确改革面积,完成2021年我市年度改革面积7585亩。对2016以来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尚未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区域,进一步补齐短板。2021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费列入市水利局部门预算,市财政局已落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费50万,用于支持各区实施农业水价精准补贴、节水奖励。

  2.分类制定汀溪水库非农业用水价格。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水资源节约和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水价形成机制,创新完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形成机制。

  三、着力价格公共服务提升,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一)加强成本监审,统筹兼顾各方效益

  2021年开展水务集团供水成本、汀溪水库供水成本、康桥中学高中学费成本、鼓浪屿景区门票价格成本和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成本等5个项目。至12月底,已完成汀溪水库、康桥中学和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和厦门水务集团等4个项目共计64家企业的成本监审(调查)任务,审核企业账面成本约26.46亿元,核减不应计入定价成本的费用约2.44亿元,核减率约9.22%,为政府合理定价提供重要的成本依据,同时,也为减轻消费者和企业负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开拓价格认证新领域,不断提高价格服务水平

  1.扎实做好涉纪检监察、涉案、涉税价格认定。完成由纪检监察部门提请的涉纪财物价格认定12件,认定值约6419万元;完成由公安机关提请的涉案财物价格认定1686件,认定值约5392万元;完成由税务、海关部门提请的涉税财物价格认定21件,认定值超10亿元。积极服务于我市反腐倡廉、司法公正、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工作大局。

  2.以“社区、村居”为单元的“下沉服务”工作模式积极开展价格争议调解工作。2021年再增设2个基层调处工作站,目前下设调处工作站已实现全市各区全覆盖,逐步形成市、区、社区、村居四级网络,价格争议调处进村居、进商场、进市场,使居民群众的价格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的排查和化解,中心及下设各价格争议调解处理工作站调解价格争议纠纷120件,调处率100%,成功率100%,调解范围主要涉及城市改造赔付、买卖合同纠纷、财物损毁理赔等,在化解社会矛盾、服务城市治理、应对突发事件、实现诉调对接等工作上取得良好成效,成为全国多省、市兄弟单位前来考察、借鉴工作经验的示范基地。

  厦门市2021年粮食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厦门市全面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国家、省粮储局部署要求,全力做好新冠疫情期间粮食保供稳价工作,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有效确保全市粮食安全,在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中取得优秀成绩。

  一、主动担当作为,全力做好疫情期间粮食保供稳价工作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迅速行动,落实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多次进行市场巡查,了解粮食加工贸易企业和连锁超市货源、价格情况,及时协调解决粮油加工、配送等环节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启动粮食加工、库存、供应和价格日报制度,制定同安封控区域粮油保障工作方案。疫情期间累计增加应急成品粮储备2100吨、食用植物油500吨,向同安封控区提供18万份粮油。由于措施有力,我市始终没有出现粮油脱销、断供、抢购现象,粮食市场始终保持供应充足、品种丰富、价格平稳,受到国家、省粮储局充分肯定,福建电视台等媒体多次进行报道。

  二、落细落实责任,圆满完成责任制考核任务

  对标对表省政府年度考核评分标准,补短板、强弱项,逐一落细落实考核任务,在全省考核中再次取得优秀成绩,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其中在省政府组织的粮食安全现场核查中,我市保供稳价、储备粮增储、粮食应急保障、军粮工程建设等工作受到检查组充分肯定。

  三、坚持底线思维,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落实轮换计划,及时调增市级储备规模。完成年度储备粮轮出任务近8.5万吨。增加原粮6.7万吨、应急成品粮2100吨、食用植物油500吨计划。加强应急能力建设。落实8个应急加工企业、建立183个应急供应网点,印发《厦门市发改委粮食和物资储备应对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一步健全了粮食应急供应保障机制。深化产销协作,加强粮源统筹。深入开展爱粮节粮宣传活动。在媒体登载宣传文章,播放相关短视频,发送30万条宣传短信,营造了关注粮食安全、爱粮节粮的良好氛围。加快产业发展,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

  四、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市级储备监管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

  做好2021年全国政策性粮油库存检查工作。共检查市级储备粮68942吨,食用植物油1800吨,圆满完成检查任务,省检查组对我市市级储备粮管理予以充分肯定,认为我市储备粮数量真实、存储安全、账实相符、账账相符。持续强化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积极配合食安城市创建和治理“餐桌污染”,完成各级粮油质量检测743批次。做好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到厦门开展创建国家第二批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省级初评现场检查的相关工作,我市得到检查组肯定。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市粮油质量监测站投资购置78.4万元的检测设备,并加强技术人员培训,不断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五、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粮食储备管理机制

  贯彻落实省委办、省政府办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实施方案》,制定出台我市《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实施方案》(厦委办发〔2021〕22号),从科学确定粮食储备功能和规模、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健全粮食储备运行机制、强化储备企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在全省率先制定《关于厦门市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建立社会责任储备实施意见(试行)》,并在中粮海嘉(厦门)面业有限公司开展500吨小麦社会责任储备试点。继续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粮食安全保障条例》立法调研工作,制定立法调研工作方案,主动征求国家、省粮储局意见,深入各区、各粮食企业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完成立法调研和法规文本草案编制工作。

  六、落实管理责任,做好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工作

  认真落实《福建省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落实专人专管、分类存放、定期盘点、入库检验等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制定生活类救灾物资应急预案,确保救灾物资在灾害发生时发挥应有的救援作用,2021年两次紧急调用应急救灾物资。

  七、加强隐患整治,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结合本市政策性粮食收储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特点,积极组织实施“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强化隐患排查整治。

  八、增强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军粮供应服务水平

  坚持“以兵为本”,适应军改后驻厦部队军粮供应的需要,主动、快速、高效做好随军保障,2021年跨区域随军保障43批次,有力确保了部队到省外驻训的粮油供应。强化保障能力建设。认真落实军粮供应和质量管理制度,有序推进军粮统筹工作,严把军粮质量关,实行“一批一检”制度,全年军粮保障工作做到供应稳定、质量可靠、服务优良,官兵满意,多次受到国家军粮办的充分肯定。

  九、及时动员部署,配合做好涉粮问题专项整治工作

  及时组织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根治粮食购销系统性腐败的重要批示精神,根据全省涉粮问题专项巡视巡察和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视频会部署,制定我市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和《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指引》等具体工作方案。迅速行动,开展自查自纠。根据省纪委部署,结合“亮剑2021”专项执法行动,对全市15个代储点开展委托代储成品粮专项监督检查和联合执法。强化对委托代储企业的监管,按照全覆盖、零容忍的原则开展自查自纠,每周向市纪委上报工作开展情况。落实巡视巡察工作要求,有效保障了巡视巡察工作的开展。

  厦门市2021年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2021年我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形成了“三向出岛”的轨道交通骨架网络,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注入新动能,推动我市打造岛内“扇头”稳固、岛外“扇面”舒展的跨岛发展新格局,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贡献力量。轨道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率、征地率、交地率、房屋签约率等均完成年度计划,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含综合开发项目)。

  一、前两期建设规划项目进展

  国家发改委于2012年、2016年共批复我市地铁两期建设规划(5条线,232公里,1563亿元)。截至12月底,5条线已全部开工建设,第一期建设规划项目已全部建成,第二期建设规划项目完成约46%,累计完成投资1016亿元。

  (一)建成线路。地铁1、2、3号线共98公里,分别于2017年12月、2019年12月、2021年6月开通运营,形成“岛内成网、三向出岛”的基本骨架网络,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注入新动能。

  (二)在建线路。3号线(机场段):长10公里,设站5座,2016年9月开工,已完成车站主体结构1座,在建车站2座,其余结合翔安机场填海造地及机场西区域中央地块段工程同步实施,计划翔安机场通航前半年(2026年6月)建成。4号线(软三东至翔安机场段):为快线(目标值120km/h),长45公里,设站12座,2017年2月开工,除机场段外,已基本完成土建工程,正同步开展铺轨施工,逐步转入机电施工,计划翔安机场通航前半年(2026年6月)建成。6号线(林埭西至华侨大学段和漳州角美延伸段):长29公里,设站20座,是闽西南协同发展的重点项目。按照省发改委“统一规划、协调建设、厦门运营”的原则,厦门段(林埭西至华侨大学站)和漳州段(角美延伸段)已于2019年12月底同步开工,计划2025年建成。其中:厦门段长19公里,设站13座,车站全部开工建设,已完成车站主体结构8座,区间掘进完成63%,双线贯通5个;漳州段长10公里,设站7座,已全面开工建设,机电系统及社头车辆段由厦门轨道集团代建。

  (三)拟建线路。3号线南延段:长8公里,设站5座,12月3日确定施工单位,施工人员已进场围挡,开展场地平整、临建施工,已于2022年元月4日开工。6号线同安集美段:长31公里,设站17座,已委托中咨公司完成工可评估,正同步开展初步设计、沿线绿化迁移和管线迁改等前期工作,其中涉铁段土建工程已于11月12日进场施工。

  第二期建设规划项目全部完成后,将形成“岛内骨架+三向出岛+环湾发展”基本网,全市各项指标基本达到一线城市现状平均水平。

  二、第三期建设规划工作进展

  结合国土空间规划(2019-2035年)和城市发展实际,地铁办提前谋划、前瞻思考,结合市资源规划局牵头开展的新一轮线网规划中间成果,按照支持“十四五”规划所确定的“优化一岛、拓展一带、建设多中心”发展要求,以增加核心区域供给,服务岛外重点片区,支持近期建设重点功能区发展为目标,提前开展第三期建设规划方案研究,并提出了初步方案,拟于近期与新一轮线网规划一并报市委市政府研究。今年年初已提前委托开展第三轮建设规划主报告及10项专题研究工作的编制,并在12月初形成初稿,待市委市政府明确第三期建规方案后,可加快开展报告深化及审查工作。

  第三期建设规划实施完毕后将实现岛内网络全面建成、三向双地铁出岛、各区互联互通、岛外各区三线覆盖、各重大片区全覆盖、五大枢纽无缝衔接,充分发挥本岛的辐射带动作用,环湾交通以及进出岛交通的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形成岛湾一体、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三、综合开发工作

  在地铁建设之初,我市就树立“建地铁就是建城市”的理念,把TOD理念与旧城改造和片区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与主线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特别是通过对地铁车辆段、停车场、车站和区间上盖进行“再造土地”,高强度、高密度、高混合开发建设经营性项目(商品房、办公、商业、酒店等)和补民生短板项目(公租房、保障房、医疗、教育等),力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5条线路“再造土地”约300公顷,完工12个、在建4个。其中规划11个持有型物业项目53万平,(其中商业16万平、办公20万平、酒店10万平、公寓7万平),截至目前已基本建成8个项目(32万平)。

  经济效益方面:已公开出让5个住宅项目,土地出让金合计185亿元,其中我市首个TOD开发项目(2号线湿地公园站配套项目)公开出让,出让金额93亿元;根据《厦门经济特区轨道交通条例》,已协议出让6个持有型项目(11万平),出让金合计4亿元;已招商招租面积22万平,合同近15亿元;广通商等可经营资源收入5亿元。

  社会效益方面:建设了一批民生补短板项目,已完工及在建的4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可提供2200套安置房(21万平)、2300套保障房(16万平)、1500套公租房(4.4万平)。

  四、资金筹措情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国办发〔2018〕52号)及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基础〔2021〕1302号)等文件精神,我市轨道交通建设资金主要通过政府投资和市场化筹资来解决。截止目前,已筹措资金1512亿元,其中:政府资金投入466亿元,包括市本级和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市场化筹资1046亿元,积极对接国家发改委及各金融机构,通过多渠道筹划、低成本融资,获得银团贷款、国开基金、企业债、保险资金等多种金融工具融资(其中:国开基金41亿元,利率仅为1.2%;企业债160亿元,平均利率3.83%);尚有银团贷款和保险资金合计523亿元使用额度,可保障近期地铁建设资金需求,后续根据建设进度适时启动新一轮融资。

  五、质量安全工作

  地铁是高密度、特大型、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近40项技术专业;项目呈“点多、线长、面广”的特征,风险源多,特别是厦门地质条件极复杂,业内称厦门为“地质博物馆”,是地下工程建设的“拦路虎”,给工程建设带来的施工风险极大。同时厦门海上建城,跨海线路特别多,需穿越国内罕见的风化槽“天险”。涌水掉块危害大,给安全管理带来更严峻的挑战。

  我市始终坚持把质量安全放在第一位。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控预防机制。组织编写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应用》获国家第一届安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面推行质量安全标准化施工。厦门经验做法全国推广和应用,轨道集团牵头编制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土建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技术指南》,住建部发文在全国推广实施。持续开展自查自纠、检查督查。通过对国内外安全生产事故具体分析,并针对厦门地铁工程特征,在防高空坠落、防台防汛、危大工程、大型设备、应急管理、地铁保护等方面,持续开展自查自纠工作,专项梳理风险清单并动态更新,强化风险预警预防,还特别邀请专家检查,强化源头控制整治。

  厦门地铁质量安全管理多次获得国家、省、市部门好评。连续多年在住建部开展的轨道交通质量安全全国评比排名前列,住建部多次组织前来调研和观摩,在今年9月的检查中,对厦门地铁质量安全工作再次给予充分肯定。获得的荣誉有:1号线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2号线过海段为国内首条海底地铁盾构隧道,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评价该工程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还获得焦点访谈专题报道和点赞;3号线在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中,专家组评价是近年来全国唯一一条无A类问题的线路。

  厦门市2021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下,我市持续强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攻坚,深入推进六大行动,不断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市场化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市一批改革经验被国家推广。其中,“搭建‘多规合一’平台提升行政审批效率”“生活垃圾分类‘厦门模式’”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效和制度成果的调研报告的通知》;“厦门市‘三线一单’空间管控系统,织就‘生态绿网’”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一批“三线一单”落地应用案例;“筼筜湖生态修复”获自然资源部列为全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东坪山片区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获生态环境部列为2021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我市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有关做法被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发文推广。

  一、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持续推进《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报批。主动对接国家自然资源部,不断完善规划方案,落实海洋“两空间内部一红线”划定。12月,总体规划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完成2021年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工作。分析评估城市发展体征及规划实施成效,明确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存在问题,提出规划对策和建议。

  二、完善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制度,持续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按照省里部署,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和确权登记工作,完成新增自然保护地以及全民所有单项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各项准备工作。落实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助政策,保障天然林所有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2021年,争取到中央财政补助143.22万元,市对区转移支付201.71万元。建立生态补水制度,印发实施《厦门市九条溪流生态补水工程规划(修编)》和《厦门市河湖雨洪增蓄利用规划》。利用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尾水进行河道生态补水,全市九条溪流共27处实施河道水系生态补水。推进河长制立法,完成厦门市经济特区河长制立法调研报告和立法草案。建立湾滩长制,印发实施《厦门市湾(滩)长制实施方案》。完善垃圾分类处理制度体系,出台《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及16个配套政策文件,在硬件方面,全面配套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我市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重点城市评比中始终保持第一。积极推进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两网融合”发展,印发实施《厦门市促进“两网融合”助力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在海沧区建设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日分选量45吨(预计2022年5月完工)。

  三、不断加强生态环保制度和设施建设,保障我市空气、近岸海域等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完善海漂垃圾综合治理机制。印发实施《进一步加强海漂垃圾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细化出台《2021年“海漂垃圾综合治理”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方案》。加强海漂垃圾治理信息化建设和厦漳泉海漂垃圾治理协作,完成海沧嵩屿、翔安下潭尾两个海漂垃圾视频智能监控试点工作。2021年,海漂垃圾分布密度同比下降16%。持续完善闽西南五地市大气联防联控机制,持续推进协同减排和数据共享。11月,五地市联防联控会议明确共同培育大气污染防治示范企业,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规范性文件交换制度,实现空气质量、重点大气污染源等在线数据互通共享。今年以来五地市协同应急响应共26次。全力加快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2021年,全市排水管网正本清源改造完成100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25.7%以上)。全市污水治理工作成效明显,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四、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环境治理市场化水平。推动生态系统生产价值核算改革,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统计核算技术导则》标准化工作。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推进同安区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省级试点项目工作进程,印发实施试点方案。思明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通过省级预审。开展《厦门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研究与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课题研究,完成2020年厦门市生态系统生产价值核算。总结推广全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全年向省发改委报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17例。不断深化我市排污权交易改革,企业初始排污权、可交易排污权的核定权限下放到区,进一步缩减审批时间;试点开展排污权核定网上审批,实现全程网上办理。

  五、全国首创“三线一单”应用系统,探索建立“三位一体”环境融合管理制度,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深化环评管理体制改革。6月,印发实施《厦门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配套出台《厦门市生态环境总体准入要求》,在全省率先完成市级“三线一单”成果发布,在全国首创“三线一单”应用系统,实现智能、快速研判建设项目空间准入。进一步优化我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印发实施《厦门市区域评估(环境影响)报告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在湖里区探索建立环评审批、排污许可、排污权交易“三位一体”环境融合管理制度,试行“一证式”管理,实现源头管控、过程监管、末端治理全链条一体化环境管理,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启动厦门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项目,完成项目前期工作。

更多《厦门地铁4号线什么时候通车?厦门3条地铁通车时间曝光!》关注:“厦门便民网”微信公众号!可以咨询客服哦!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