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拆迁最新消息2021:湖里区预计6月底前将完成33个自然社征拆 总面积达…

导语 厦门拆迁最新消息2021:湖里区预计6月底前将完成33个自然社征拆 总面积达…

   【编者按】

  当前,全市党史学习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百年党史不仅仅是革命史、思想史,也是建设史、发展史。湖里区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挖掘、提炼、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特区发祥地精神,撰写的《湖里区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综述》,就是我们身边的生动教材。今日起,本报刊登相关文章,让湖里区党员干部群众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持续掀起党史学习教育高潮,达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目的。

  特区发祥地湖里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掀开一幕幕波澜壮阔的瑰丽图景。图为崛起中的东部新城。

  ▲湖里区用好“多区叠加”优势,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企业服务、环境提升等方面成效显著。图为厦门自贸片区。

  ▲湖里区拥有五通金融核心区、古地石基金小镇、自贸区湖里片区等众多重要金融载体,成为特区发祥地不断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图为五通金融核心区。

  ▲湖里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湖里区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以“八山三水”为轴,将山、水、林、湖、海串联起来。图为薛岭山公园“网红”天梯。

  “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

  2020年,在我国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为特区发展把脉定向。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犹如冲锋号角,让特区建设“二次创业”春潮迸发。

  把视线拉回到1981年10月15日,一声开山炮响,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大幕。凤湖起舞啸九天,一个特区腾飞的时代画卷由此翻开。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在湖里挥笔写下“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题词,寄托了对经济特区的深切期望。随后,中央决定将厦门经济特区由湖里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融入滚滚向前的改革开放大潮。

  40年来,特区发祥地湖里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迎揽太平洋澎湃浪涌,裹挟世纪风云飒爽气势,掀开一幕幕波澜壮阔的瑰丽图景。从地处海防前线的小渔村华丽转身,湖里蝶变为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在时代发展中沉淀孕育出的特区发祥地精神——“科学谋划、统筹全局、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海纳百川、开放包容、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以人为本、和谐共融”,在这片充满梦想的热土上鼓舞激励着一代代特区建设者,激荡起逐梦奋进的动力。

  40年来,湖里区接续奋斗,一茬接着一茬干,引领全区发展高歌猛进。2020年,湖里区GDP总量1395.7亿元,财政总收入259.3亿元,是1987年建区后第一年收入的8284倍;每平方公里GDP18.9亿元,全国排名前20;人均GDP12.6万元,全国排名前30。这一串串耀眼的数据背后,是四十载勇于担当砥砺前行,向人民交出的优异时代答卷。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40年来,作为特区发祥地,湖里区从创区之日起,习近平同志就亲临关心指导,为特区发祥地的建设者们加油鼓劲。40年来,湖里区始终沿着习近平关于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指引方向,对标对表、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勇往直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绩。

  科学谋划 统筹全局

  特区发祥地启航的前行方向

  “从事现代化经济建设,要长远考虑,统筹全局,不能只顾眼前,临时应付,那样会事倍功半,甚至会迷失方向,把握不住全局的主动权。”

  ——1986年7月30日,习近平在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课题专职人员动员和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1986年8月开始,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领导者、拓荒者、建设者,习近平历时一年半,主持编制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是全国经济特区中最早编制的一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也是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部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开启了推进经济特区建设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1987年湖里区建区之初,市区两级就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为厦门经济特区擘画的宏伟蓝图,制定了包括特区发祥地在内的系列配套规划。1991年,厦门市修编《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将湖里区分为湖里分区规划和厦门市东北部分区规划,并首次编制《厦门岛东北部地区分区规划》。2003年,厦门市编制完成《湖里区城市化用地控制规划》《湖里区农村城市化和发展用地控制规划》《湖里区中心城区总体规划(调整)》等配套规划,使各类规划编制覆盖湖里区全域,形成“1+N”的规划模式,为湖里区初创时期沿着科学轨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2年6月,习近平到厦门调研时发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动员令。湖里区广大干部群众始终牢记嘱托,特别是“厦门要发展再发展,不能小富即安,不能浅尝辄止,要有大气魄大手笔”“一个城市既要有相当的体量,又要有鲜明的特色,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参与全球性的城市竞争”的具体要求,大刀阔斧,大破大立,大踏步前进。湖里区作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的主力军、主战场、主阵地,将发展战略蓝图一步步落细落实,拼出赶超新路径,争出发展加速度,使图纸变为美好现实。

  步入新时代,湖里区保持改革定力,在更高层次更高起点推进经济特区发展。制定出台《湖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湖里区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区发展规划(2020-2035)》两个总体规划,编制《湖里区招商空间》等配套专项规划,为今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飞跃发展,源自精心规划。当年,湖里区以一个个科学规划为牵引,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分解,一项任务一项任务落实,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推进。实践证明,“一张蓝图绘到底”让湖里区在时代发展大潮中保持战略定力,找准“成长坐标”,确保不走弯路和少走弯路。

  改革创新 锐意进取

  特区发祥地奋进的不竭动力

  “不搞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就不能进步。”

  ——1987年6月8日,习近平在厦门市委常委会会议上的发言

  “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不停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来闽考察调研时,释放出的鲜明信号。湖里这座先锋城区,正是从风云际会的改革浪潮中脱颖而出,完成了一系列拓荒之功、变革图新。

  40年前,第一代厦门经济特区建设者们将规划地图铺展在湖里小山包的地瓜地上,谋划如何“杀出一条血路”。在历史进程中,初创者们“晴天扬土灰,雨天一脚泥”,在滩涂上弯腰捡石、奋镐勤锄,为特区建设铺设坦途,催生了当时闻名全国的“湖里速度”——仅用143 天就建成4 号厂房,成为当时全国有影响力的新闻。

  欲想筑巢引凤,首当其“飞”是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张白纸上搞建设”,特区初创期建成全国第一个以“国际”冠名的民用机场,在全国经济特区中第一家开通程控电话,以及推进东渡港口、供水供电、通用厂房等“七通一平”基础建设;率先引进国外资本、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印华地砖厂、华美卷烟厂、厦华电子、东南铝业等一批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孕育而生,外资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落地湖里区,发展浪潮席卷而来。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特区发祥地始终与全市同频共振,齐头并进。1983年,厦门市政府与香港中银集团,创新成立信托咨询公司;1985年,建立全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1988年,成立全国经济特区大型免税商场——信达免税商场;1991年,创建国家级火炬高新区;1994年,在全市率先成立第一家外商企业招商中心;2005年,在同安设立“飞地”工业园——湖里工业园;2015年,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挂牌成立……40年来,一个个重要历史时刻、一个个激动人心的精彩瞬间,串联起特区发展的不平凡历程,背后是一代代特区人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生动写照。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党的十九大以来,湖里区的改革步伐愈加铿锵有力,创新始终是关键词——

  2017年,深化小区治理,“党建引领、完善机制、力量下沉、项目带动”的举措,荣获首届全国十大社区发展治理创新案例、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

  2018年,推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大城管委”,建设“数字湖里”平台,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效能。

  2020年,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建立“招商组+部门+街道+国企”机制,扩大平台经济试点,设立区级产业引导基金,招商引资实绩竞赛连续8次领跑全市各区……

  40年来,“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早已融入湖里区的基因里,成为推进全区发展的“根”和“魂”,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

  海纳百川 开放包容

  特区发祥地成长的显著标识

  “厦门,寓意‘大厦之门’,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对外开放之门,衷心希望把这个对外开放之门建设得更快些更好些。”

  ——1986年6月,习近平在厦门发表的题为《发展横向联系,加快特区建设》的讲话

  40年的实践证明,特区已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发展的“龙头”。在融入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发展实践中,湖里区培育了全球视野,涵养了包罗万物的气度,形成了博采众长的思维。

  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湖里区先行先试。1984年,第一家台资企业“三德兴”落户湖里,迈出了台商在大陆投资的第一步;2003年,高崎闽台国家级中心渔港投入使用,促进对台渔业发展;2007年,五通海空联运码头启用,台胞往来更加便捷;2009年,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建成,成为大陆最大的台湾零关税水果进口集散地;2018年,发出全市第一张“台胞居住证”,让台胞在大陆生活更有归属感。通过一系列对台举措,湖里区已成为台资企业集聚地、农副产品转运地和两岸旅游对接地,着力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湖里区大胆尝试台胞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聘请台胞担任涉台检察联络员、社区主任助理、小区业委会主任。通过在全市建立首个“涉台法律服务工作站”,首个对台服务示范社区,开通医保、办证、子女就学等9类社区绿色便台通道,全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不止于“台”,湖里区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截至2020年底,湖里区拥有外资企业总数3000多家、投资总额约170亿美元,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有46家66个项目落户,包括戴尔电脑、可口可乐、麦德龙、太古飞机等世界500强企业。拥有厦门自贸片区、厦门火炬高新区、厦门两岸金融中心、五缘湾营运中心、湖里创新园、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园等重大片区和产业园区,拥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千亿产业链,航空维修业产值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来了就是湖里人”,这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地人对湖里区的评价。开放包容的胸怀,让湖里区成为安居创业的乐土——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引进和培育各类高层次人才473名,其中,从海外引进35名;吸纳66万外来人口,约占全区人口的60%,仅去年接收高校毕业生就达1.6万人。

  四桥两隧通八方,港航纵横联天下,如今的湖里区基础设施完备,拥有便捷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高崎机场、邮轮码头、火车货运站、厦金航线及“四桥两隧”和“一环四横六纵”道路,地铁密度全市最高。

  40年来,湖里区“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发展历程,不仅带来了世界各地的人才、资金、技术和项目,而且带来了思想意识、发展理念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强劲动力。

  攻坚克难 真抓实干

  特区发祥地腾飞的实践品格

  “经济特区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不断形成新经验、深化新认识、贡献新方案。”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特区创立之初,乱石纵横、荒草丛生,第一代建设者们在这里破土开荒、修路建房、筑港搭桥。“有路路不平、有灯灯不明、三餐喝稀粥、出门靠步行”,是他们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条件下,东渡港、厦门大桥、高崎机场等重要基础设施“平地而起”,在一张白纸上绘就出令人叹服的精美画卷。

  40年披荆斩棘,湖里区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工作理念,践行“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的工作方法,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气神,啃下一个个“硬骨头”,排除发展道路上的一块块“绊脚石”。

  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为提升城区整体形象,解决飞机航线下民宅建筑规则不一、屋顶形式各异、颜色杂乱、建筑“第五立面”不协调等问题,2016年11月,湖里区从全区抽调300多名干部,实施“平改坡”和“外立面改造项目”。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全区参加项目建设人员签订“军令状”——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仅用不到10个月时间,全区共计拆除“两违”147万平方米,完成立面改造2586栋,飞机航线下坡屋顶改造提升2059栋,绿化美化445万平方米,夜景提升547栋(处),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美丽的“空中花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湖里区的亮丽形象得到八方宾朋的一致点赞,成为永恒的“金砖记忆”。

  全国文明城市,是厦门的一块金字招牌。在推进创建工作中,湖里区面临“城中村”多、外来人口多、重大项目多等诸多困难。湖里区首创“六个一”工作机制,实行“路长制”压实责任,采用“以克论净”的考核办法,推行“随手拍”的信息采集方式,文明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在创建第六届全省文明城区工作中,湖里区荣膺“省级文明示范城区”称号,成为全省首次获此殊荣的三个区之一。在2020年度厦门市文明城区季度暗访测评中,湖里区全部荣获第一名。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湖里区由于海陆空立体交通发达的特殊区位,疫情防控工作压力巨大,既要承担本土疫情防控,又要承担机场入境人员分流和进口冷链食品管控,特别是辖区内的高崎国际机场,是境外人员入境第三大口岸,入境人员数量大、分流管控难。

  疫情就是警情,坚守就是责任。湖里区从全区抽调500多名干部,组建23个工作专班,深入机场、酒店以及港口等一线驻点管理,完善各项防控机制,通过硬核举措“防扩散”、关口前移“防输入”、精细管控“防反弹”,实现防疫“零差错”“零失误”。疫情发生以来,共计1.66万名党员和志愿者参与小区(自然社)一线防疫,接收航班4400余架次,分流旅客23.5万余人,消杀进口冷链货物3400余吨,为全市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

  征地拆迁,被许多城市管理者看作“天下第一难”,但在湖里区,这项工作势如破竹。2019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岛内大提升”战略,湖里区东部旧村改造全面启动,七大片区同步推进。作为全市体量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它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带来了城区蜕变、产业转型发展的机遇和动能。

  2020年下半年,湖里区提出“大干120天”口号,吹响东部旧改全面推进的冲锋号,提前完成600万平方米的拆迁量。预计今年6月底前,将完成10个“村改居”社区,33个自然社整村征拆,总面积达6.7平方公里。用“最佳位置、最优环境、最好质量、最快速度”建设安置房,提供集体发展用地,解决被征拆对象不失业问题,让“湖里速度”“湖里态度”成为勤政爱民的标杆,让“改变一座城市,改变一群人的生活”形成全区共识,从而实现和谐征拆。

  40年来,湖里区靠的就是特区发祥地这股“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汇聚成的磅礴伟力,推动着特区发祥地建设“爬坡过坎”“闯关夺隘”,提速奔跑、跳起摸高,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

  以人为本 和谐共融

  特区发祥地蝶变的博大气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聚焦到这个目标上来。”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2010年9月6日,习近平亲临湖里区金安社区视察,作出“要多关心居民群众,多了解群众的需求,推出更多的利民措施,让居民们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等重要指示。十多年来,湖里区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殷殷嘱托转化为全区干事创业的澎湃激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里区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以“八山三水”为轴,将山、水、林、湖、海串联起来,山海健康步道、仙岳公园、五通灯塔公园等景观尽显风采。鸟语花香、水清岸绿,蔚蓝的天空澄净如洗,山海健康步道环绕城区,全区高达41.2%覆盖率的绿化点缀其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9平方米。

  作为佼佼者,湖边水库片区拓展为本岛东部集生态水源、生活居住、商业商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重要中心城区;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则成为国家自然资源部推荐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昔日的盐田滩涂化身为厦门城市绿肺,从前的荒山野岭蝶变为城市“新客厅”。

  城区建设质量不断提升。从天地到水域,湖里区全域治理高效推进。大力实施清新水域工程,设立“河长制”“湖长制”、片区综合联防联控,2020年底,基本实现68个排海口晴天污水“零排放”。开展“蓝天百日攻坚专项行动计划”,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5%以上。清新土壤工程同样成绩斐然,在2020年全市垃圾分类8次工作测评中,湖里区7次荣获第一。

  湖里区致力于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群众生活品质。近年来,全区新增医疗机构98家,床位数3281张,人均医疗资源居全市各区第一。新批办56所普惠性幼儿园,新建、改扩建17所公办校(园),新增学位12755个。建成8个“爱心屋”,12个“爱心驿站”、2条“爱心文明一条街”。增加1万余个公共停车位、建设10个“口袋公园”,推进薛岭新村等18个安置房项目建设,生活配套设施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前所未有。

  40年征程波澜壮阔,40年发展初心未变。湖里区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道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在新征程上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

  回顾过去,一代代特区人步履铿锵;展望未来,九万里风鹏正举。湖里区将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岛内大提升”和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两条主线,加快建设“两高两化”中心城区,在更高层次创新局,更高起点再出发,续写新时代“春天的故事”。

  (厦门日报 文/湖里区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图/湖里区委宣传部 提供)

更多《厦门拆迁最新消息2021:湖里区预计6月底前将完成33个自然社征拆 总面积达…》关注:“厦门便民网”微信公众号!可以咨询客服哦!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