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福建中小学今秋新学期课后服务全覆盖!
导语 快讯!福建中小学今秋新学期课后服务全覆盖!
8月12日,福建省“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在省广播影视中心举行。会上,福建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迅就记者关心的中小学课后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当前,中小学课后服务是学生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请介绍下我省中小学课后服务推进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李迅:
2018年以来,我省按照“坚持自愿、公益惠民、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动各地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健全课后服务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着力构建由学校、公益机构、社会机构等多方参与的课后服务体系,让家长放心,让孩子在学校快乐学习。
特别是今年3月份以来,结合省纪委“点题整治”专项工作和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对教育系统推进课后服务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今年春季学期,也就是7月份,中小学放假之前,课后服务的覆盖量达到149万余人。中央跟国务院出台的“双减”文件,省里正在紧锣密鼓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进行安排。今年秋季中小学开学时将按照四个方面推进:一是全覆盖,原来是150万的覆盖面,但是仍有一些地方还未覆盖到,秋季所有有需要课后服务的孩子,学校一定保证全覆盖;第二,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第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福建省的基础课堂教学水平非常高,我们希望在新时代继续提高;第四,保障服务体系,课后服务涉及到很多硬件、软件包括人员,比如老师会超强度付出,怎么把保障服务做好,这是我们在今年9月份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今年我们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幅增加,省教育厅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李迅: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作为“六稳”“六保”之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稳定就业大局的重要举措。尹力书记、王宁省长多次强调要千方百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年以来,我厅会同人社等部门、各高校精准施策,扎实打好稳岗扩就业“组合拳”,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总体稳定、质量不断提升。截至8月9日,我省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78.81%,比去年同期增长7个百分点。我们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增加政策性岗位供给。今年除了扩大“三支一扶”“服务社区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计划规模外,还加大了升学和大学生征兵入伍工作力度,研究生、专升本升学招生规模和科研助理招录规模都有所扩大,吸纳近4.1万名应届毕业生。
二是拓展市场化就业岗位。组织实施“百校走千企”活动,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为毕业生争取更多就业资源和岗位。鼓励各高校汇聚市场化、社会化就业资源,促进校地、校企就业供需对接。
三是优化招聘服务。开展“百校百日攻坚”行动,统筹线上线下联动招聘,举办人才双选会,夏季专场招聘会,医学院校和师范类毕业生、人工智能等专场招聘会。指导各高校举办各类小型化行业性校园现场招聘活动,推动供需对接活动数量、质量“双提高”。
四是强化就业指导。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建立职业指导师联系制度,加强毕业生离校前后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确保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服务不断线。
五是精准帮扶重点群体。举办“助力振兴”专场招聘活动,对2021届低收入家庭、残疾等毕业生,落实“一人一档”,实行“一生一策一导师”的靶向施策、精准帮扶。同时,发放求职创业补贴5576万元,帮助2.79万名困难毕业生就业创业,确保实现有就业意愿的困难毕业生100%就业。
下一步,我厅将进一步抓好八、九月份就业跟踪服务,配合省人社厅将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纳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帮扶台账管理,有针对性地推送就业岗位信息,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抓紧落实落细。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十四五”期间,福建省民政部门将以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为重点,从困有所济、老有所养、幼有所保、残有所助等方面入手,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是在“困有所济”上。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持续扩大“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范围。实施精准救助,修订完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认定办法,进一步明确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的救助政策,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预警监测,力争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实施智慧救助,建设全省社会救助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统一汇集、互通共享各类救助信息,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社会救助”服务改革,实现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实施温暖救助,完善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救助水平,推动社会救助向“物资+资金+服务”模式延伸,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的救助服务需求。
二是在“老有所养”上。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鼓励建设兼具全日托养、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区域协调指导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专业化养老服务。开展农村幸福院质量提升行动,至2023年底,在全省打造4000所三星级及以上农村幸福院,改善农村养老设施条件;每年新建不少于100处老年人助餐点,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每年推动70个以上乡镇敬老院改造升级,转型为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推进医养康养结合,支持每个县(市、区)建设不少于1所老年人养护院,到2025年,全省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超过60%;推动每个设区市建设不少于1个医养康养相结合的高品质养老项目。
三是在“幼有所保”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推动乡镇(街道)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或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专干,力争2025年底实现全覆盖;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创新转型,每个设区市建设1所集养育、康复、教育、医疗于一体的区域性儿童福利院,拓展服务范围,向社会残疾儿童,特别是困难家庭残疾儿童提供服务;深化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推进实施“福蕾行动计划”,健全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关爱服务网络,在全省打造100个示范乡镇,创建具有我省特色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示范地区和品牌。
四是在“残有所助”上。健全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探索推动护理补贴覆盖范围向三、四级智力等非重度残疾人延伸,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延伸至低收入家庭,推进“两项补贴”制度与长期护理保险、老年人福利、社会救助等制度相衔接;加强民政精神卫生福利设施建设,依托现有资源拓展服务功能,全面推进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省级重点支持全省改扩建或迁建7所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做优做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落实“福康工程”项目,为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配置康复辅助器具,建立数字化假肢矫形器适配“互联网+”服务示范中心。
(厦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