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厦门这五年:保障性住房篇
导语 五年来,厦门市的保障性住房逐渐从“福利性”转变为“保障性”,实现了“保低”向“保基本”的转变,更是让保障性住房从“过渡性”转变向“安心居住”。
五年来,厦门市的保障性住房逐渐从“福利性”转变为“保障性”,实现了“保低”向“保基本”的转变,更是让保障性住房从“过渡性”转变向“安心居住”。
一个个转变的背后,不变的是这五年来厦门市持续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住房保障政策,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的决心。
住得幸福 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到社区居委会开设的形象设计班上课,再到小区沿街的夏商生鲜超市里买菜,回到温馨的家里,朱荣红开始为一家三口的晚餐忙碌。从五年前入住申请到的经济适用房并成功从岛内搬到集美滨水小区以来,这样的一天天过去了,朱荣红说,日子越过越幸福。
回想五年前从岛内搬到这里的日子,朱荣红感慨万千。朱荣红说,当时申请到这套房子的时候,觉得人生真的是太幸福了,“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可以在这边安心居住,这是我们幸福的根基”。
不过,五年前的生活还是有些不方便。“当时我们刚到时,集美大道、周边的住宅小区还在建设中,只有小区里的住户。”朱荣红说,刚到的时候买菜只能向路边小贩购买,“哪像现在,小区就有三个生鲜超市,周边的其他住宅小区人也越住越多,非常热闹。”“BRT站点就在小区门口,而且这里的公交线路也四通八达,刚搬到这边时我还在岛内上班,每天搭乘BRT来回非常方便。”朱荣红说,现在海边步道也建好了,社区活动、周边生活配套非常完善,未来周边还有地铁经过,“岛内有岛内的好,岛外有岛外的妙,住在这里真的很幸福”。
建得优质 地铁社区成了新亮点
随着厦门市跨岛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这五年来越来越多的保障性住宅建设到了岛外。曾经,BRT直通滨水小区,周边环境优美是这里的优势,而如今,地铁社区则又成了保障性住宅的新亮点。
今年以来,总用地约1126.3公顷的四个“地铁社区”项目全部开工。这将建设在岛外四个区的地铁站点旁,规划建设约6.78万套。
这些地铁社区“区位好、配套好、品质好、环境好、规模大”,将建设以保障性商品房为主,兼顾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房,并配套建设相关设施,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进行建设。
五年来,厦门市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上个月底,全省首个保障性安居工程综合体——洋唐居住区保障性安居工程(一、二期)已全面建成,该项目各种类型的房源总数达到了8769套,可容纳2.5万人居住,居住区内还配建了一所36班小学、两所12班幼儿园以及社区服务中心、生鲜超市、食堂、公园等。预计今年,该居住区第三期将开工建设。
同时,华铃花园二期、三期,高林居住区二期、同安城北小区二期、黎安居住区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园博公寓等公共租赁房中,不少项目均取得阶段性进展。
管得完善 建得好更要管得好
保障房建得好,更要管得好。
多年来,厦门市坚持把住房保障作为重大民生和民心工程,率先探索建立并大力推行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创新管理机制,不断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努力使厦门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应保尽保”,在本市稳定就业的人员的住房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目前,厦门市基本形成一整套符合本地实际的多层次、全覆盖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有效落实了中央提出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精神。
多年来,厦门市保障性住房从2006年以来的保障性租赁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性商品房、限价商品房等多个品种,经过不断调整,形成了以配租方式保障的保障性租赁房、公共租赁住房和以配售方式保障的保障性商品房三种类型。
同时,厦门市先后发布如《厦门市保障性商品房配售管理办法》、《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条例》、《厦门市保障性商品房管理办法》等多份文件,多层面对保障性住房的推出、转售等进行了规范和限制,保障了保障性住房的保障属性,遏制了“投资性”。
这五年来,厦门的保障性住房逐渐从“福利性”转变为“保障性”,实现了“保低”向“保基本”的转变,更是让保障性住房从“过渡性”转变向“安心居住”。